loop_in_codes

低调做技术__欢迎移步我的独立博客 codemaro.com 微博 kevinlynx

Dhtcrawler2换用sphinx搜索

dhtcrawler2最开始使用mongodb自带的全文搜索引擎搜索资源。搜索一些短关键字时很容易导致erlang进程call timeout,也就是查询时间太长。对于像avi这种关键字,搜索时间长达十几秒。搜索的资源数量200万左右。这其中大部分资源只是对root文件名进行了索引,即对于多文件资源而言没有索引单个文件名。索引方式有部分资源是按照字符串子串的形式,没有拆词,非常占用存储空间;有部分是使用了rmmseg(我编译了rmmseg-cpp作为erlang nif库调用 erl-rmmseg)进行了拆词,占用空间小了很多,但由于词库问题很多片里的词汇没拆出来。

很早以前我以为搜索耗时的原因是因为数据库太忙,想部署个mongodb集群出来。后来发现数据库没有任何读写的状态下,查询依然慢。终于只好放弃mongodb自带的文本搜索。于是我改用sphinx。简单起见,我直接下载了coreseek4.1(sphinx的一个支持中文拆词的包装)。

现在,已经导入了200多万的资源进sphinx,并且索引了所有文件名,索引文件达800M。对于avi关键字的搜索大概消耗0.2秒的时间。搜索试试

以下记录下sphinx在dhtcrawler的应用

sphinx简介

sphinx包含两个主要的程序:indexer和searchd。indexer用于建立文本内容的索引,然后searchd基于这些索引提供文本搜索功能,而要使用该功能,可以遵循searchd的网络协议连接searchd这个服务来使用。

indexer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取这些文本内容,文本内容的来源称为数据源。sphinx内置mysql这种数据源,意思是可以直接从mysql数据库中取得数据。sphinx还支持xmlpipe2这种数据源,其数据以xml格式提供给indexer。要导入mongodb数据库里的内容,可以选择使用xmlpipe2这种方式。

sphinx document

xmlpipe2数据源需要按照以下格式提交:

<sphinx:docset>
    <sphinx:schema>
        <sphinx:field name="subject"/>
        <sphinx:field name="files"/>
        <sphinx:attr name="hash1" type="int" bits="32"/>
        <sphinx:attr name="hash2" type="int" bits="32"/>
    </sphinx:schema>
    <sphinx:document id="1">
        <subject>this is the subject</subject>
        <files>file content</files>
        <hash1>111</hash1>
    </sphinx:document>
</sphinx:docset>

该文件包含两大部分:schemadocuments,其中schema又包含两部分:fieldattr,其中由field标识的字段就会被indexer读取并全部作为输入文本建立索引,而attr则标识查询结果需要附带的信息;documents则是由一个个sphinx:document组成,即indexer真正要处理的数据。注意其中被schema引用的属性名。

document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就是它的id。这个id对应于sphinx需要唯一,查询结果也会包含此id。一般情况下,此id可以直接是数据库主键,可用于查询到详细信息。searchd搜索关键字,其实可以看作为搜索这些document,搜索出来的结果也是这些document,搜索结果中主要包含schema中指定的attr。

增量索引

数据源的数据一般是变化的,新增的数据要加入到sphinx索引文件中,才能使得searchd搜索到新录入的数据。要不断地加入新数据,可以使用增量索引机制。增量索引机制中,需要一个主索引和一个次索引(delta index)。每次新增的数据都建立为次索引,然后一段时间后再合并进主索引。这个过程主要还是使用indexer和searchd程序。实际上,searchd是一个需要一直运行的服务,而indexer则是一个建立完索引就退出的工具程序。所以,这里的增量索引机制,其中涉及到的“每隔一定时间就合并”这种工作,需要自己写程序来协调(或通过其他工具)

sphinx与mongodb

上面提到,一般sphinx document的id都是使用的数据库主键,以方便查询。但mongodb中默认情况不使用数字作为主键。dhtcrawler的资源数据库使用的是资源info-hash作为主键,这无法作为sphinx document的id。一种解决办法是,将该hash按位拆分,拆分成若干个sphinx document attr支持位数的整数。例如,info-hash是一个160位的id,如果使用32位的attr(高版本的sphinx支持64位的整数),那么可以把该info-hash按位拆分成5个attr。而sphinx document id则可以使用任意数字,只要保证不冲突就行。当获得查询结果时,取得对应的attr,组合为info-hash即可。

mongodb默认的Object id也可以按这种方式拆分。

dhtcrawler2与sphinx

dhtcrawler2中我自己写了一个导入程序。该程序从mongodb中读出数据,数据到一定量时,就输出为xmlpipe2格式的xml文件,然后建立为次索引,最后合并进主索引。过程很简单,包含两次启动外部进程的工作,这个可以通过erlang中os:cmd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从mongodb中读数据时,使用skip基本是不靠谱的,skip 100万个数据需要好几分钟,为了不增加额外的索引字段,我只好在created_at字段上加索引,然后按时间段来读取资源,这一切都是为了支持程序关闭重启后,可以继续上次工作,而不是重头再来。200万的数据,已经处理了好几天了。

后头数据建立好了,需要在前台展示出来。erlang中似乎只有一个sphinx客户端库:giza。这个库有点老,写成的时候貌似还在使用sphinx0.9版本。其中查询代码包含了版本判定,已经无法在我使用的sphinx2.x版本中使用。无奈之下我只好修改了这个库的源码,幸运的是查询功能居然是正常的,意味着sphinx若干个版本了也没改动通信协议?后来,我为了取得查询的统计信息,例如消耗时间以及总结果,我再一次修改了giza的源码。新的版本可以在我的github上找到:my giza,看起来我没侵犯版本协议吧?

目前dhtcrawler的搜索,先是基于sphinx搜索出hash列表,然后再去mongodb中搜索hash对应的资源。事实上,可以为sphinx的document直接附加这些资源的描述信息,就可以避免去数据库查询。但我想,这样会增加sphinx索引文件的大小,担心会影响搜索速度。实际测试时,发现数据库查询有时候还真的很消耗时间,尽管我做了分页,以使得单页仅对数据库进行少量查询。

xml unicode

在导入xml到sphinx的索引过程中,本身我输出的内容都是unicode的,但有很多资源会导致indexer解析xml出错。出错后indexer直接停止对当前xml的处理。后来查阅资料发现是因为这些无法被indexer处理的xml内容包含unicode里的控制字符,例如 ä (U+00E4)。我的解决办法是直接过滤掉这些控制字符。unicode的控制字符参看UTF-8 encoding table and Unicode characters。在erlang中干这个事居然不复杂:

strip_invalid_unicode(<<>>) ->
    <<>>;
strip_invalid_unicode(<<C/utf8, R/binary>>) ->
    case is_valid_unicode(C) of
        true ->
            RR = strip_invalid_unicode(R),
            <<C/utf8, RR/binary>>;
        false ->
            strip_invalid_unicode(R)
    end;
strip_invalid_unicode(<<_, R/binary>>) ->
    strip_invalid_unicode(R).
    
is_valid_unicode(C) when C < 16#20 ->
    false;
is_valid_unicode(C) when C >= 16#7f, C =< 16#ff ->
    false;
is_valid_unicode(_) ->
    true.

posted on 2013-08-08 23:04 Kevin Lynx 阅读(2679)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所属分类: networkerlang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 博客园   IT新闻   BlogJava   知识库   博问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