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是肉眼看不见,需经显微镜放大几百倍或几千倍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
由于细菌是透明的,因此,要看活的细菌可用负染色的方法;看固定标本用染色的方法可以看见它们的轮廓、形态,甚至结构;要看细菌的运动方式也可用悬滴或压滴的方法。
通常,电镜观察细菌的超微结构时用nm(1/1000μm)测量其大小,光镜观察细菌时用μm(1/1000mm)测量。当然,不同的细菌,甚至有时同一类细菌也可因菌龄、细菌生长所处的环境因素不同,其大小、形态都有不同或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细菌的形态
细菌按其外形可分三种基本形态,即球形、杆形和螺形。
1.球菌(coccus)
外形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0.8~1.2μm。由于细菌在繁殖时二分裂的平面不同,分裂后新菌排列的相互关系不同,进一步又将它们分成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葡萄球菌等。
若菌细胞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分裂后的两个新菌体成对排列者称双球菌;若分裂后的新菌体相连排成链状者称球菌;若菌细胞在两个或三个相互垂直平面上分裂,分裂后的新菌体排列在一起呈正方形者称四联球菌或八叠球菌;而那些无规律地在多个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又堆积在一起者称葡萄球菌。
2.螺菌(spirillar bacterium)
如果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称为弧菌,如霍乱弧菌;反之,如果菌体有多个弯曲,但不超过3-5个弯曲,称为螺形菌,如鼠咬热螺菌。
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菌的基本结构是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核质等。细菌的基本结构对于细菌的鉴定及其致病性、免疫性都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细菌质粒已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中。
1.细胞壁
细胞壁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组成比较复杂且随不同细菌而异,但其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还有其自己的特殊组分。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菌的固有外形,保持细菌完整并具有一定的形态;抵抗低渗环境或防止药物渗入而起屏障作用;参与摄取外界养料,进行胞内外物质交换而起运输作用;有多个抗原决定簇而有免疫原性;细菌有黏附性,且有些细菌表面有某种特殊蛋白质抗吞噬抗消化而有致病作用。
不同种属的细菌细胞壁的功能也不尽相同,特别是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有明显的不同,对于鉴别细菌、选择用药、判定细菌的致病性都有重要意义。
细胞壁在有些情况下,例如受溶菌酶或青霉素作用后,肽聚糖结构也可被破坏或其合成受到抑制,但还不至于造成细菌死亡,这时细菌则成为细胞壁残缺的细菌,通常称这些细菌为“细胞壁缺陷菌”或“L型细菌”(L forms of bacteria)。细菌失去细胞壁后,对渗透压敏感,容易破裂,在一般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由于L型细菌缺乏完整的细胞壁不能维持其原有的形态,因而呈现高度的多形态性。L型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形态是不同的。L型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几乎完全丧失,原生质仅被细胞膜所包绕,因此称之为原生质体(protoplast);L型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少,且有外膜防护,对低渗有一定的抵抗力,因之称之为圆球体(spheroplast)。某些L型细菌还可引起一些感染,如尿道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由于L型细菌培养常呈阴性,只有在特殊培养时菌落才呈油煎蛋状,因此,对这类细菌引起的感染要给予
充分的注意。
2.细胞膜
位于细胞壁内侧,紧包细胞质外,是质地柔韧并富有弹性有液性膜状结构,厚约7.5 nm,占细菌干重的10 - 30%。细菌细胞膜是细菌生存的重要结构之一,其功能与真核细胞类似,主要有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和分泌、呼吸等作用。
3.细胞浆
细胞浆是膜内溶胶状物质,是细菌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是合成蛋白和复制核酸的场所,也是进行同化和异化作用的场所。此外,胞浆内还含有一些十分重要的颗粒物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质粒。
质粒(plasmid)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分子量比染色体小,因而基因数目少,大约100-200个,携带特定遗传信息而控制细菌的某些性状。很多细菌都发现有质粒,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白喉杆菌等。
4.核质
细菌的核具有原核生物特征,DNA缠结成团,无组蛋白包绕,无核膜和核仁,裸露于胞浆中,故称核质或拟核,核质具有细胞核的功能,控制着细菌的遗传和变异等各种生物学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