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而不息

【ZT】核磁共振的适用范围以及在脊柱外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
张立 博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副主任医师
娄思权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主任医师

核磁共振成像不仅能分辨人体中脂肪、肌肉、肌腱、血管、神经及骨骼等组织,还能分辨脑脊髓的灰质和白质、肾皮质和肾髓质以及肾周围脂肪等。因此,核磁共振应用的范围很广。目前,在临床上已用于脑、脊髓、心脏、肌肉、肺、肝、肾、胰、盆腔、骨、骨髓、血管和肿瘤等器官和组织病变的诊断,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使脊柱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有了新的发展。对于颅脑、脊髓等疾病来说,核磁共振是当今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与X线平片及CT相比,它能够准确地揭示出脊柱脊髓的解剖结构及各种病理改变,其密度分辨力强,不仅能区分脊髓与脑脊液,并且能直接显示出脊髓内的病变。在显示脊髓先天异常、脊髓缺血变性、脊髓空洞症以及手术后椎管内的瘢痕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在颈椎病的诊断方面,核磁共振成像在显示椎间盘脱出、退行性病变等非常清晰,椎间盘脱出压迫神经根也可显示得一清二楚。核磁共振确能清晰地显示每一个椎间盘病变的类型,有无椎间盘突出以及突出的程度;能显示有无骨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否对脊髓及神经根造成压迫、压迫的程度;可以显示脊髓的形态,脊髓有无受压变形、脊髓内部结构有无变化,包括脊髓有无缺血、水肿,有无脊髓肿瘤及脊髓空洞形成等;还可以显示颈椎手术后脊髓神经根减压的情况,手术后是否有瘢痕、血肿等新的压迫因素存在的情况。核磁共振为颈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对于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来说,核磁共振是手术前病情的估计、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方案和步骤的拟定、手术中困难的预先判断、预后的判断估计以及手术后脊髓神经根减压情况观察等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在颈椎核磁共振检查时,使用特殊的成像技术,还可以清楚地显示双侧椎动脉的走行、形态、有无受压、扭曲、痉挛以及阻塞等情况,称为核磁共振动脉显影术(MRA)。其成像清晰,目前已基本代替选择性椎动脉造影技术。而且因为检查时无需向病人体内注入造影剂,没有椎动脉造影术可能给病人造成的各种并发症,如刺激而使椎动脉痉挛从而加重病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造影剂过敏、过敏性休克、感染、血管损伤等。核磁共振椎动脉显影术对病人无损害,是属于无创性的检查手段。因此,核磁共振在颈椎病的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骨科医生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而且由于它是无创性的检查,更显现出其优越性。

但是核磁共振对骨的细微结构的显示远远不如X线平片及CT清晰,所以,对于颈椎骨质增生、骨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钙化的形态显示方面远远逊色于X线平片及CT。而且因核磁共振价格昂贵,尚未成为常规检查项目,特别是在广大基层地区目前还未普及。

一般说来,在骨科特别是脊柱外科领域的影像学检查中,由于核磁共振在显示骨组织方面不如X线平片清楚,所以,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之前应当先拍X线平片,应当综合分析核磁共振和X线平片的图像,以互相对照、印证和补充,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核磁共振诊断的准确性。

posted on 2007-08-03 14:36 lovedday 阅读(106)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 博客园   IT新闻   BlogJava   知识库   博问   管理


公告

导航

统计

常用链接

随笔分类(178)

3D游戏编程相关链接

搜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