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kyway的窝

最初想法的诞生地

 

IFAC’99 筹备情况暨历届大会概述

  来源:《自动化博览》1999.03

1 IFAC 的筹备及成立

    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英文缩写IFAC)成立于1957 年,是一个以国家组织为其成员的国际性学术组织。

    1956 年9 月,德国工程师协会(Verein Deutscher Ingenieure (VDI)) 和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erband Deutscher Electrotechniker (VDE))在德国Heidelberg 举办了一次重要的控制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瑞士、美国等19 个国家的代表。美国科学家R.Oldenburger 应邀在这次会议上致开幕词。当他到达Heidelberg 后,从大会秘书G.Ruppel 处获悉,仅在1956 年里,欧洲国家就举办8 次类似的会议。他认为在同一年中仅在欧洲就举办8 次这样的会议是得不偿失的,这将使愿意参加此类会议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时间上都难以承受。为此在大会的第二天,即9 月26 日,R.Oldenberger 就向G.Ruppel 提议应该有一个国际性的机构来负责组织定期地举办控制方面的国际会议,这样不仅有利于控制领域的学者和工程师们更好地进行学术交流,而且也可大大地减少他们为保持对本领域的了解所必须参加的会议的次数。G.Ruppel 对R.Oldenberger 的建议包括:

    (1)成立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名字可以叫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简称IFAC。
    (2)该联合会应该像联合国一样,其成员应该以国家为单位,而不是直接以个人为成员。
    (3)每个国家由一个国家委员会来代表,该委员会将成为IFAC 的实际成员。
    (4)IFAC 的活动仅限于两个方面,即:(1)定期组织国际会议;(2)作为一个服务性机构,将在一个或多个国家举办会议的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其他国家和地区。

    R.Oldenberger 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人士的一致赞同。为此,参加小型会议的19 个国家的三十位代表共同签署了一份决议,大家将共同来实现这一目标。上述建议后来就成为IFAC 宪章的基本内容。1956 年9 月28 日成立了一个临时委员会来负责IFAC 的筹建工作。

    1957 年4 月25-27 日,临时委员会在德国的Dusseldorf 召开会议。会议制定了IFAC 的宪章,并正式决定将成立的国际组织的名称定为“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简称IFAC。同时决定由G.Ruppel 担任IFAC 的秘书,并将秘书处暂时设在Dusseldorf。会议还决定,IFAC 的正式成立大会定于同年9 月11-12 日在巴黎召开。届时所有的参加国组织出席会议,并将正式通过IFAC 宪章和选举出IFAC 的官员。

    除此之外,这次会议期间还达成了如下协议:

    ·第一届IFAC 主席由一位美国人担任,即H.Chestnut; 
    ·第一届IFAC 世界大会于1960 年在莫斯科举办;
    ·第二届IFAC 主席由俄国人A.M.Letov 担任。

    1957 年9 月11-12 日,在法国控制与自动化协会的支持下,IFAC 成立大会和第一届全体大会在巴黎召开。27 个国家组织成为IFAC 的正式成员。这次大会正式通过了IFAC 宪章,确定了IFAC 是一个自动控制领域的国际性的、非政府的、非赢利的和非政治的组织。每个国家在IFAC 中只能有一个代表组织。

    大会选举了IFAC 的第一届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uncil)。执委会委员有Harold Chestnut(美国),主席;A.M.Letov(苏联),第一副主席;Victor Broida (法国),第二副主席;Gerhard Ruppel (联邦德国),秘书;Ed. Gerecke (瑞士) , 财务;Max Ajnbinder (比利时) ;J.F.Coales (英国) ;G.Evangelisti (意大利) ;P.Nowacki (波兰) ;H.S.Tsien (钱学森,中国) 。

    中国派出钟士模、杨嘉墀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自动化学会成为IFAC 的创始国之一。从1957 年9 月12 日起,IFAC 正式走上了国际舞台。

    2 历届IFAC 世界大会简况

    ◆ 第一届IFAC 世界大会于1960 年6 月27 日-7 月2 日在莫斯科召开。大会主席为苏联科学院院士A.M.Letov。来自世界29 个国家的大约1500 名控制界的学者和专家出席了这次会议。此次会议共发表论文285 篇。大会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大力支持,苏联第一副总理柯西金出席了大会开幕式。苏联邮政局为纪念这次大会的召开,专门发行了一枚特种邮票。

    第一届IFAC 大会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大会。控制界绝大多数著名的专家学者都出席了这次会议。其中Kalman 和Bellman 还因其卓越的成就,分别于1974 年和1979 年荣获IEEE 最高奖:IEEE Medal of Honor。会议发表的论文中包括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章。如V.M.Popov 的″Criterion on Quality for Non-linear Controlled Systems″; Boltyanski, Gamkrelidze, Mishchenko,和Pontryagin 的″The Maximum Principle in the Theory of Optimal Processes of Control″;R.E.Kalman 的″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Control Systems″等。

    依据1960 年2 月中国科协的有关精神,中国自动化学会筹委会的名称改为中国自动化学会工作委员会,并由该工作委员会派出代表团出席了此次大会。代表团成员有钟士模、杨嘉墀、屠善澄、郎世俊、王传善。

IFAC-Control

    我国有六篇论文在会上作了报告,他们是:

    涂序彦:多变量协调控制问题;
    金兰、李伟:利用非线性半导体电阻的非线性运算部件;
    王传善、萨支天、吴继显:无触点远动综合系统;
    郎世俊、顾兴源、田志芬:加快电力拖动系统过渡过程的新方法;
    马竹梧、朱启昌、黄自如:热反馈调节器在冶金企业中的应用;
    秦元勋、刘永清、王联:动态系统稳定性的时滞作用。

    ◆ 第二届IFAC 世界大会1963 年8 月28 日-9 月4 日在瑞士的巴塞尔市召开。此届IFAC 主席为瑞士科学家E. Gerecke。共有1500 名学者出席了此次大会,发表论文159 篇,另有11 篇综述报告。瑞士联邦总理H.P.Tschudi 出席开幕式。箭加反馈环的图标作为IFAC 会标,被首次使用。

    中国自动化学会派出代表团参加了会议,推荐代表加入了IFAC 的理论、元件两个技术委员会工作。

    ◆ 第三届IFAC 世界大会1966 年6 月20 日-25 日在英国首都伦敦举办。此届IFAC 主席为剑桥大学教授J.F.Coale。共有1800 人出席了此次大会,发表论文287 篇,综述报告10 篇。英国菲力浦亲王,爱丁堡公爵,出席了开幕式。英国首相威尔逊出席招待宴会并致欢迎词。Pergaman 公司的期刊Automatica 成为IFAC 的第一份期刊。

    在此次大会上,贝尔实验室Crowley 的报告“Computer Aided Design”,以及Chestnut 的论文“Survey Paper on Systems Engineering in Industry”等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 第四届IFAC 世界大会1969 年6 月16 日-21 日在波兰华沙举行。IFAC 主席是Nowacki 。此次大会共有303 篇论文和10 篇大会报告。大约1800 名学者和专家出席了会议。波兰副总理Jaroszewicz 出席了开幕式。

    ◆ 第五届IFAC 世界大会1972 年6 月12 日-16 日在法国巴黎召开。IFAC 主席为Broida。大会得到了法国总统蓬皮杜的支持,1300 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法国工业发展部部长M. Ortoli 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此次会议发表论文216 篇,12 篇大会报告。

    ◆ 第六届IFAC 世界大会1975 年8 月24 日-30 日在美国波士顿的剑桥举办。此届会议由美国自动控制委员会主办,并由美国仪表学会具体承办。此届IFAC 主席为J.C.Lozier。此次会议约有1350 人出席,共举行了63 场报告会,报告论文347 篇。

    在此次会议期间, Forrester 的大会报告“Dynamics of Socio-Economic Systems”引起了许多与会者的注意。

    中国自动化学会派出代表团与会。

    ◆ 第七届IFAC 世界大会1978 年6 月12-16 日在芬兰的赫尔辛基举行。IFAC 主席为U.Luoto。来自45 个国家的1100 位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报告论文294 篇。芬兰共和国总统U.K.Kekkonen 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自动化学会派出以杨嘉墀、宋健等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了大会,宣读了陈翰馥研究员的“随机能观、能控性”论文。

    此次会议决定:在奥地利的Laxenburg 设立永久性的IFAC 秘书处。

    ◆ 第八届IFAC 世界大会1981 年8 月24-28 日在日本京都举行。这是IFAC 世界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IFAC 主席为日本京都大学的Sawaragi 教授。大会报告的论文数达到了600 篇。

    为了纪念已故的意大利著名电力控制专家Quazza,IFAC 执委会设立了IFAC 最高奖Quazza Medal,授予对控制领域及IFAC 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第一届IFAC 最高奖授予了英国剑桥大学名誉教授F.Coales。

    此届IFAC 大会有两篇杰出的大会报告受到人们的赞赏。一篇是J.Astrom 的大会报告“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Adaptive Control”;另一篇是何毓琦(Y.C.Ho) 的大会报告“Optimization and Analysis of Discrete Event Stochastic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 to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这是何毓琦最早介绍DEDS 理论的文章之一。

    J.Astrom 1993 年荣获IEEE 最高奖:IEEE Medal of Honor。

    中国自动化学会代表16 人、教委系统6 人、北京市属高等院校及台湾省学者2 人,共计25 人,向此届大会提交了16 篇论文。论文数居参加国的第五位。

    此次大会的口号是“自动控制科学技术为社会进步服务”。

    在IFAC 所属的14 个技术委员会中,中国自动化学会参加了理论、应用、元件、仪表、计算机、发展中国家和空间6 个技术委员会,并派有专家、学者担任这些委员会的委员,其中杨嘉墀先生还当选为空间技术委员会的副主席。

    ◆ 第九届IFAC 世界大会1984 年6 月2-6 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IFAC 主席为Vamos,他是匈牙利科学院第二大研究所计算机与自动化所所长。大会吸引了来自44 个国家的1157 人参加。报告论文544 篇,大会报告6 篇。此次大会,日本学者Yoshikawa 的大会报告“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受到与会者的重视。

    中国自动化学会组成了以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届理事长宋健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大会,中国代表共31 人,宣读论文34 篇,与会人数和论文数量都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大会,这一情况引起各国学者的注意,认为这是中国重视发展控制技术的结果。

    此届大会期间,我会常务理事严筱钧先生在技术局的会议上被授予IFAC 主席奖,以表彰他在1981 至1984 年担任IFAC 发展中国家技术委员会副主席时所做的工作。

    在IFAC 的14 个技术委员会中,我国派代表参加的技术委员会已由7 个扩大到12 个。

    在IFAC 理事会上,宋健当选为IFAC 理事会(即以前的执委会)的理事。此届大会还同意由我会于1985 年在北京主办“发展中国家自动控制技术会议”。

    ◆ 第十届IFAC 世界大会1987 年7 月27-31 日在联邦德国的慕尼黑举行。IFAC 主席是Thoma。大会吸引了46 个国家的1432 位来宾,报告论文583 篇,中国43 篇(列第四位)。中国有36 位学者出席,并有十几位中国学者从国外前往参加。在此次大会上,智能控制问题和控制的应用问题受到重视。中国自动化学会组成了杨嘉墀、吕勇哉、陈翰馥、陈振宇、郑应平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

    此届大会改选了新的理事会,我国吕勇哉教授被选为理事。在14 个技术委员会中我国有5 人被选为副主席,他们是:杨嘉墀(空间技术委员会副主席)、陈振宇(发展中国家委员会副主席)、顾绳谷(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刘豹(系统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席)、陈翰馥(理论委员会副主席)。

    大会首次设立了两个奖项,即:一项是青年作者奖,另一项是控制工程教科书奖。我国青年作者裘钢的论文这次被评为优秀文奖。

    大会召开之前,宋健教授致信IFAC 理事会和有关官员,代表中国正式申请1999 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第十四届IFAC 世界大会。1988 年在北京举办了IFAC 系统辨识和参数估计会议,与会人数超过400 人。这次会议的成功向国际自动控制界显示了中国同行组织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的能力,有力地推动了申办第十四届IFAC 世界大会的成功。

    ◆ 第十一届IFAC 世界大会1990 年8 月13 日-17 日在前苏联的塔林举行。IFAC 主席为塔林技术大学校长Tomn。来自世界41 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 多人出席了大会,报告论文594 篇、大会报告4 篇。在此次会议上,非线性控制、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及H 无穷方法等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

    会议的主题是“自动化为人类服务”,强调了自动控制的实际应用。

    中国自动化学会派出了以理事长杨嘉墀、胡启恒、副理事长黄泰翼等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53 名。

    会议期间召开了会员国组织(NMO) 代表大会、14 个技术委员会以及技术局、执行局和理事会的会议。我会副理事长吕勇哉当选为主管执行局的副主席。在技术委员会的会议上,我会推荐的五名学者担任了有关委员会的副主席,他们是吴钦炜(元件与仪表委员会)、顾绳谷(发展中国家委员会)、李华天(计算机委员会)、刘豹(系统工程委员会)、陈翰馥(理论委员会副主席)。

    会议期间及会员国组织代表大会上,我会就香港地区加入IFAC 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坚持原则,期望得到圆满解决。

    在IFAC 各专业委员会中任职的中国代表在此届会议上表现了很大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除已向IFAC 申请并得到确认在中国召开的4 个学术会议外,又提出了5 个会议的主办申请,在8 月13 日召开的IFAC 技术局会议上基本得到了通过。

    这样,1991 年至1997 年由我会主办的IFAC 会议将有9 个,这不仅显示了中国自动化学会在IFAC 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1999 年在我国北京办好第14 届IFAC 世界大会取得经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 第十二届IFAC 世界大会1993 年7 月18-23 日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召开。IFAC 主席为著名控制理论家D.O.Anderson。大约1200 名学者出席了大会,论文约1000 篇,五篇大会报告。此次大会是第一次在南半球举办。

    中国自动化学会组成了以杨嘉墀、胡启恒、陈翰馥等学者组成的代表团与会,与会人数达55 人,被录取论文80 篇。

    此次会议吕勇哉教授当选为IFAC 第一副主席,陈翰馥、郑应平分别担任技术局、政策局委员。一批中青年学者经中国自动化学会的推荐担任了若干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会议期间,中国自动化学会组织了多种宣传1999 年在中国召开第14 届世界大会的活动。

    在此届大会上,我国中科院系统所的郭雷荣获IFAC 青年作者奖,这是我国学者首次获得这一殊荣。

    ◆ 第十三届IFAC 世界大会1996 年6 月30 日-7 月5 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IFAC 主席是Kahne。此次大会注册代表1993 人,会议共交流论文约1500 篇,大会报告5 篇。约50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适应控制、非线性控制、H 无穷控制和鲁棒控制在会议上受到人们的重视。L.A.Zadeh 的大会报告“模糊控制:问题,争论和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L.A.Zadeh 于1995 年荣获IEEE Medal of Honor,成为自动控制学术界获得这一殊荣的第五位学者。

    中国自动化学会组成了以杨嘉墀、陈翰馥、胡启恒、路甬祥等学者组成的代表团与会。华人代表总数(包括在国外学习、工作的中国人及少数华裔外籍学者)约130 人左右。我国学者提交大会论文60 余篇(含墙报展)。

    此次大会吕勇哉教授当选为IFAC 主席,陈翰馥、柴天佑当选为技术局委员。我国东北大学的刘晓平教授的论文获此届IFAC 青年作者奖提名。

    ◆ 第十四届IFAC 世界大会将于1999 年7 月5-9 日在中国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承办。此届IFAC 主席为吕勇哉教授,大会主席和顾问委员会主席将由宋健担任。国际程序委员会(IPC)主席为陈翰馥,国家组织委员会(NOC)主席为路甬祥,NOC 执行主席(Co-Chair) 为戴汝为和陈翰馥。

    3 IFAC 第十四届世界大会申办和筹备情况

    IFAC 自从1960 年举办第一次世界大会以来,每三年一次,迄今已举办了十三次大会,但举办这十三次世界大会都与发展中国家无缘,因此在中国举办一次IFAC 世界大会,一直是我国自动化界的殷切期望。随着自动化技术在中国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自动控制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增强,经过我国自动控制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9 年申办成功,取得1999 年在北京举行第十四次IFAC 世界大会的承办权。在申请过程中,杨嘉墀、宋健、胡启恒、吕勇哉教授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取得第十四次IFAC 世界大会的承办权以后,中国自动化学会一直把筹办第十四届世界大会(IFAC’99)当作中心工作来抓,从申办成功起,就成立了IFAC’99 的筹备组。同时,这项重大的工作还得到了中国自动化界的广泛支持,把他当作自动化界的“奥林匹克”来对待。这次大会的国家组织委员会(NOC)由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任主席,大会组委会秘书处设在中国自动化学会办公室,并由凌惟侯、孙柏林、张恭清、李爱国、王红等分别任正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郑应平研究员、系统所秦化淑研究员、清华大学周东华教授和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的武少源等人参加筹备工作。大会国际程序委员会(IPC)由陈翰馥任主席,并由分别属于11 个国家和地区的20 位国际知名的自动控制专家出任IPC 委员。IPC 秘书处设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所,由该所的冯德兴、张纪峰、程代展等教授负责具体的学术组织工作。有关内外代表的注册、入境签证申办、住宿及旅游等工作由则由NOC 秘书处和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负责办理。

    4 IFAC’99 涉及的学术领域

    和IFAC 技术局(Technical Board)九个协调委员会(CC) 的设置相匹配,IFAC’99 的IPC 也设九个分IPC,协调委员会主席既是IPC 成员,又分别担任分IPC 主席,分IPC 的成员则由该协调委员会所属的专业委员会(TC)主席们所组成。TC 主席是分IPC 成员,但和CC 主席不同,他们不是总IPC 的成员。根据IFAC 技术局的上述结构,IFAC’99 共有九个学术领域,下面分四十四个专题。这些领域和专题如下:1.“制造与仪表”领域下设五个专题:先进制造技术;企业综合的结构;制造建模管理和控制;机器人学;元件及仪表;低成本自动化。2. “设计方法”领域,下设五个专题:控制设计;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最优控制;鲁棒控制。3. “系统与信号”领域,下设五个专题:建模、辨识及信号处理;适应控制与调整;离散事件动态系统;随机系统;模糊及神经元系统。4. “生命支持系统”领域,下设四个专题:农业系统中的建模及控制;农业自动化中的智能控制;生物医药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生态系统的建模与控制。5. “系统工程与管理”领域,下设六个专题:大系统;人机系统;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设计;经营管理技术;经济金融及工程经济系统中的计算;改善国际稳定性的辅助手段。6.“自动化的全球及教育问题”领域,下设三个专题:控制教育;自动化的社会影响;发展中国家及自动化文化题材。7. “工业应用”领域,下设五个专题:化工过程控制;采矿、矿物及冶金过程;电厂及电力系统;生物技术过程控制;技术过程的故障检测、监督及安全性。8. “运输及运载体”领域,下设六个专题:航空;汽车控制;船舶控制;空中交通控制自动化;运输系统;智能自动运载体。9. “计算机控制”领域,下设五个专题:分布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软件过程;实时控制中的人工智能;实时控制的算法及结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安全性。

    5 IFAC’99 论文征集情况

    IFAC’99 的征文,得到国际自动控制界的热烈响应,IPC 秘书处共收到来自68 个国家和地区的2169 篇投稿论文。对几个学术领域投稿论文篇数分别为:设计方法669 篇、系统与信号446 篇、工业应用337 篇、制造与仪表248 篇、系统工程与管理129 篇、运输运载体131 篇、计算机控制80 篇、生命支持系统69 篇、自动化的全球及教育问题60 篇。

    分专题统计,投稿在100 篇以上的分别是:非线性系统201 篇;鲁棒控制169 篇;建模、辨识与信号处理162 篇;控制设计131 篇;模糊及神经元系统127 篇;化工过程控制115 篇。投稿在50 到100 篇的,分别为线性系统102 篇;机器人学94 篇;发电厂及电力系统79 篇;技术过程的故障检测、监督及安全性73 篇;适应控制与调整71 篇;最优控制66 篇;制造建模、管理及控制59 篇;离散事件动态系统52 篇。投稿文章在20 到50 篇之间的为采矿、矿物及冶金过程46 篇;航空45 篇;大系统44 篇;先进制造技术37 篇;随机系统34 篇;经济、金融及工程经济系统中的计算33 篇;自动化的社会效益31 篇;实时控制的算法及结构28 篇;控制教育28 篇;实时控制的人工智能27 篇;元件与仪表26 篇;生物技术过程控制24 篇;生物医药系统的建模控制21 篇;汽车控制21 篇;船舶控制21 篇;运输系统20 篇。其余15 个专题共有164 论文,从1 篇到19 篇不等。

    由于实际系统本质上往往是非线性的,并可能有不确定因素,对它进行建模、辨识和控制时,就要考虑它的鲁棒性,并要用自适应、神经元网络等手段来处理,解决各类实际系统出现的问题。从投稿论文的分布情形看,这些就是国际自动控制界关注的中心。

    IFAC’99 秘书处收到作者的投稿论文后,就分送四十五位专题负责人,也就是IFAC 下属四十五个专业委员会(TC)主席,由他们把论文寄审稿人评审,要求每篇论文有两个审稿意见。这对专题负责人是很大负担,例如非线性专题组负责人,要对201 篇论文获取402 个审稿意见。TC 主席把审稿意见收集齐后,根据审稿意见及IPC 规定的70%的录取比例,把本专题的录取论文编成分组会(Session),每个分会不多于六篇论文,然后把本专题的情况寄到他所属的分IPC 主席那里,由分IPC 主席汇总最后裁定本领域的录取论文及会议分组。然后九个分IPC 主席把情况汇总到IFAC’99 秘书处。所以论文是分散地由国际专家评审,IPC 秘书处只做组织协调工作,当然对一些迟到的论文,IPC 秘书处组织了一次补救性的集中审稿。

    经审稿后,共录取论文1556 篇,实际录取比例约为71.7% 。按学术领域划分,分别为:设计方法482 篇、系统与信号309 篇、工业应用239 篇、制造与仪表174 篇、系统工程与管理105 篇、运输与运载体99 篇、计算机控制56 篇、生命支持系统56 篇、自动化的全球及教育问题42 篇。录取论文按国家和地区分,分别为中国312 篇、美国173 篇、日本146 篇、法国92 篇、英国90 篇、德国81 篇、瑞典52 篇、意大利52 篇、加拿大46 篇、澳大利亚46 篇、西班牙40 篇、中国香港37 篇、新加坡36 篇、俄罗斯35 篇、韩国35 篇、巴西22 篇、中国台湾18 篇、芬兰17 篇、波兰17 篇、荷兰17 篇、墨西哥16 篇、捷克15 篇、匈牙利11 篇、葡萄牙10 篇、瑞士10 篇、丹麦10 篇,其余103 篇论文分属十八个国家,从9 篇到2 篇不等,它们分别是奥地利、比利时、乌克兰各9 篇,挪威、南非各8 篇,新西兰、希腊、斯洛文尼亚各7 篇,马其顿、罗马尼亚各6 篇,委内瑞拉5 篇,南斯拉夫、以色列各3 篇,白俄罗斯、保加利亚、土耳其、印尼各3 篇,科威特2 篇。

    由于IFAC’99 在北京举办,所以中国大陆的投稿自然要多些,共613 篇,从中录取了312 篇,约占总录取论文的20%。这个比例并不说明中国自动化界在国际上的重要性或规模。主办国多一些论文、多一些参加会议的人,是国际学术会议的惯例。

    6 IFAC’99 大会学术活动

    IFAC’99 将于1999 年7 月5 日到7 月9 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BICC)举行。在开幕式上宋健院士将作20 分钟的演讲。在五天会议期间,每天早上都有一个一小时的大会报告,在国际上多方征求意见后,我们邀请了如下五个报告:美国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何毓琦教授,题目是Optimization –A many splendored thing;美国工程院院士、福特汽车公司副总裁 W. F. Powers,题目是Automotive vehicle control challenges in the 21st century ;中国科学院郭雷教授(和北京大学黄琳、清华大学金以慧合作),题目是Some recent advances of automatic control in China;美国工程院院士、加洲大学Kokotovic 教授(和A. Teel 合作),题目是Constructive nonlinear control:Progress in the 90’s以及匈牙利科学院院士T.Vamos (和J.Bokor, K.Hangos R. Bars 合作) ,题目是Systems--governing principles and multimedia.

    会议期间还有七个圆桌讨论,讨论题目分别是:1 二十一世纪中对控制的挑战;2 电力系统中的遗传算法、现代应用及发展趋势;3 开放的电力市场;4 西太平洋区域的空中交通控制;5 控制前景;6 神经网络应用于诊断估计、虚传感器及分类;7 智能控制系统的故障及取得的教训。录取的1562 篇论文中,约有280 篇论文以墙报形式宣读,而其余论文约分220 个组安排在17 个会议室平行进行,每个分组会约占二小时。

    在会前,即7 月4 日还安排了八个通俗讲座,内容涉及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机器人学及自动化中的智能控制、拉格郎热和哈密尔顿系统控制、容错制系统、用于汽车控制的数字信号处理器、基于直交函数基的建模和辨识、先进过程控制及优化、及农业工业中的智能和自动化。这些讲座由国际知名专家主讲。

    对大会的论文,将设三项奖,一是“青年作者奖”,要授予一篇由35 岁以下作者撰写的论文,一是“大会应用论文奖”,授予一篇应用性论文。这两个奖由IFAC 设置,奖金分别为1500 瑞士法郎。由于论文有两种宣读方式,一种是演讲式,一种是墙报式,为鼓励墙报式的宣读,此次大会设置了“大会墙报论文奖”,奖给一篇墙报式论文,奖金也是1500 瑞士法郎,但经费由会议主办者提供。这三项奖将于1999 年7 月9 日下午在大会闭幕式上颁发。

    与此同时,为配合IFAC‘99,北京国际自动化技术设备及仪器仪表展览会也将于1999 年7 月6 日至9 日在BICC 召开。据悉,英国IEE 已经决定,将利用此届大会开会的良机,在大会前举办IEE 学术会议。

    在IFAC‘99 世界大会的筹备过程中,IPC 秘书处和NOC 秘书处密切合作、相互协同,使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除在上述学术准备工作外,NOC 秘书处还在宣传报导、寻求支持、资助代表、论文印制、设备保障,以及日常事务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7 IFAC 今后的学术活动

    在IFAC‘99 大会闭幕式时,吕勇哉教授任IFAC 主席之职也就到期了,到时下届15 次IFAC 世界大会的主办国西班牙的Albertos 教授将继任IFAC 主席,而再下届16 次IFAC 世界大会的主办国捷克的Kucera 教授将成为IFAC 当选主席。到2008 年,17 次IFAC 世界大会又将回到亚洲,将在韩国的汉城举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陈翰馥,1961 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从1962 年起研究控制理论。现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IEEE Fellow。研究领域为系统、适应控制、系统辨识、随机逼近及其在通讯、优化、控制等领域中的应用。曾发表论文130 余篇,专著6 本。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中历任理论委员会副主席(87—93)、技术局成员(93—) 及“系统与信号”协调委员会主席(93—) 。在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历任理论委员会主席(89—93)、常务理事(1989—)及理事长(93—) 。在第14 届IFAC 世界大会中,任IPC 主席及NOC 副主席(Co-Chair )。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陈翰馥

posted on 2008-03-31 09:37 milkyway 阅读(748)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所属分类: 控制界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 博客园   IT新闻   BlogJava   知识库   博问   管理


导航

统计

公告

随笔皆原创,文章乃转载. 欢迎留言!

常用链接

留言簿(37)

随笔分类(104)

随笔档案(101)

文章分类(51)

文章档案(53)

wince牛人

搜索

积分与排名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