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航行Q+伟的幻想乡

热爱探索未知事物的coder 、 writer 、watcher and thinker
posts - 16, comments - 6, trackbacks - 0, articles - 0

 

As We May Think》及现代IT技术给我的启发

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1890311~1974626日),这位具有6个不同学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政府官员与本世纪许多著名的事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包括“"曼哈顿计划”、硅谷、国际互联网等。倒转信息时代的时钟,无论审视信息技术发展史的哪个领域,布什都是在那里留下过足迹的具有远见的先驱性人物。正如历史学家迈克尔·雪利(Michael Sherry)所言,“要理解比尔·盖茨和比尔·克林顿的世界,你必须首先认识范内瓦·布什。”正是因其在信息技术领域多方面的贡献和超人远见,范内瓦·布什获得了“信息时代的教父”的美誉。

Vannevar Bush于1945年7月发表的《诚如所思》(As We May Think),已被信息界公认为是信息科学经典之作。在这篇文章中布什提出影响后世深远的“Memex”概念。为了协助人类思考及管理信息而设计的Memex,是一种透过电子计算机储存与检索大量信息的数据库系统;这个类似人脑的机器可依使用者的需求检索信息,并着重于使用者和系统之间的互动。系统藉由建立联结路径、搜寻、处理及整合等技术,帮助学术研究者收集、组合、分析各种资料并加以应用。此外,Memex的设计具有缩小储存空间、增快检索速度、扩大存储器等特性。这个构想奠定后世个人计算机、信息检索、超文本、超媒体、在线公用目录、全球网络及数字图书馆等技术发展的方向。

   我承认以上两段是摘抄的,其实不是为了凑够字数交作业,而是觉得这是对这篇文章和这位作者最好的描述。

  畅想未来更壮观的工具很有吸引力,而研究现在已知的或正在快速发展的方法和部件会很枯燥。预测是很困难的,但根据当前的情况进行预测,就更能说出其可能性,而不只是预言,还可以是一个建议,因为基于已经存在的情况进行的预言更有效,不像是基于未知的预言那样只是猜测。

   我从小就是属于对科学,或者科幻的东西很着迷的人。小学毕业前就几乎把倪匡的《卫斯理》一系列小说看完了。倪匡也是几十年前就在写科幻小说,即使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每个人的知识面也很有限,而倪匡却能在基于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上,幻想或者是描绘出了许多大大超越于时代的小说故事,这些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也许就和《As We May Think》的魅力所在,是同一个道理吧。

   对未来的幻想总是人们的期盼。

   在中学时期,看的书偏向于文学,科幻小说看得比较少了。感觉那时候自己也变得不那么爱想象了。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把这种骨子里的对科学的着迷转移到了电影里。美国的什么《终结者》《Matrix》或者最近的《源代码》,每一部都深深震撼了我,不只是华丽的特效,而是藏于背后的对未来世界的预言。

   比如《终结者》,说的主要就是有一台电脑有一天变成具有主动思维的电子生命体,然后给世界带了无比的灾难。而我自从来到软件学院之后,也会一直在想,究竟有没可能出现真正的AI。直到现在大三,我还是觉得答案在这个时代,仍然是不可知的。

   而如果真的能制造出这样的“生命体”,那这个AI就相当于这个“生命体”的大脑,或者是CPU。而更进一步的,它不仅需要有聪明的脑袋,还必须有“身体”,有“四肢”。

   目前IT界肯定存在一大群人在研究真正的AI,但是更实用更有价值的研究却是这个AI生命的“躯体”。这个躯体,可以说就是我们现在的PC、智能手机、触摸式交互终端、Kinect等等。PC如果安装的Windows OS,那基本只要认识几个字的人花点功夫都能学会怎么用,而智能手机、触摸式交互终端(我拼的一个词,我的意思是指类似ATM,地铁充值机那种机器)、Kinect(计算机视觉技术带来的新一类交互设备,不知道就搜一搜吧)都是如此。互联网就好像是关系纽带。躯体的定义,我的理解就是,具备与人类交互的能力,而方式并不复杂的各种智能设备。

   虽然这些机器内部系统的实现不过都是一坨坨的代码,但很难说有一天这些代码会变成不需要人类去描写,而是代码自己生成代码(自编程这个东西已经有了,不过生成代码的规则归根结底还是Human)。这些代码也就会是之前说的生命体的二进制大脑了。

   说到为什么要做得如此易于使用,易与交互,很简单,就是为了尽可能地,任何人都能使用,也就能把价值最大化。因为并不是人人都会用PS,但是美图秀秀这种东西,天然呆女生都会用了。

   这种人机交互界面的研究,就是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CI)科学了。百度百科的定义是,这是一门主要研究关于设计,评价和实现供人们使用的交互计算系统以及有关这些现象进行研究的科学。

   关于这个学科,目前才上了两节课,我也不甚了解。

   下面回来本文标题写着的,本人的一些对此的想法。

   人机交互技术,目前看来,基本往电影里所想象的场景发展。如,全全息投影、三维交互系统(那种把图像投影到空间,可以在空气中进行交互的东西)或者裸眼3D,智能家电,Wii的体感游戏或者是无需手持的Kinect技术。Kinect,最近有一个很火的视频,就是有人用kincet来玩《水果忍者》。可以想象,人机交互技术深深改变着这个时代。

   而这些可以看到正在开发的技术,不能说是对一个领域的未来的预言。我想象的是,未来50年甚至更遥远的某年,世界会这样的:

   人们不再需要手机、电脑,而只需用一个轻巧的形状类似蓝牙耳机的方便携带的设备,带在耳朵上或者裤带里。启动它,即可投影出一个2维或者3维的操作界面,经过某种DNA技术的身份识别后,再在这个无实体的“显示器”中轻轻点击,即可快速地打电话(可同步视频会话)、上网、听音乐(音频设备可以远程外接)、玩游戏。如果某天丢失了这个设备,也不是什么问题,因为数据是存储在云端的,只需使用新的设备即可继续工作。一切个人事物信息都记录在安全的云端,云端就是建立在世界各个角度的一些超大存储规模的服务器,存储容量那时候应该是足可以应付信息的产生速度。

   而世界上的邮递员、司机、收营员等都将下岗,应该一切都可以使用小型高敏捷的机器人代理了…

   想了想,还是不要再写了,在没有相当广和深的知识面之前,说什么都只是无稽之谈或者说是价值不大。而如果想要看到自己幻想中的世界,就应该默默地为你的幻想做出努力。作家会把自己所想的世界写成小说,音乐家会把自己心里聆听到的声音写成乐章,玩政治的会把自己的“卓见”用到社会上去..

而我自己,喜欢的是游戏,能带给人快乐、感动的游戏。以前是玩别人的游戏,而在现在,我想我已经可以开始慢慢打造我心里幻想的世界了。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 博客园   IT新闻   BlogJava   知识库   博问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