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hit

常用链接

统计

积分与排名

有用的编程连接

最新评论

校长演讲录:哈工大校长王树国--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另一种思考

校长演讲录:哈工大校长王树国--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另一种思考
发布时间:2006-7-21 17:06:54   阅读数:579

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 校长演讲录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另一种思考

                            ——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王树国 教授 

    当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感召下,社会各界都围绕着胡锦涛同志在今年1月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的“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要突出抓好的五个方面工作,特别是“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开展深入的学习讨论。高等学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库和创新成果积聚地。作为一名大学校长,近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和思考,在此与大家分享。创新(innovation)是指现实生活中一切有创造性意义的研究和发明、见解和活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一词及相关理论,并在其1939、1942年出版的《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使该理论系统化。熊彼特的“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包括5个方面,即研制或引进新产品、运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采用新原料或原材料的新供给、建立新组织形式。当然,在近一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对创新的理解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学校长论坛上,我希望与大家分享我们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十要素思考框架。

            一、 Incentive―激励

    创新型人才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始者,或者是新路径的引领者” 。无论我们如何加强培养,这部分人才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比例也不会很高。换言之,创新型人才永远是稀缺的、是需要有一个“脱颖而出”的过程的。而人才的个体潜能的调动与开发以及人才群体的结构优化,都涉及到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激励”。我们认为,中国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主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价值观体系、挑战性工作和差异化策略。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一件事情值得自己花毕生的经历去追求,才能真正调动自身的潜能去创造、创新。因此,必须把价值观的塑造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全过程的突出位置上,尤其要重视人才青少年时期价值观的合理形成。没有挑战就无所谓激励,擅于提供挑战性工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另一种基本功。人才市场同样需要细分化。惟有如此,人才方能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萌发出创新的冲动。当前,我们的社会环境中非常缺乏针对不同对象的各种激励机制。比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依赖于创新,其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政府部门的规则与“潜规则”。再比如,企业的新增投资决策并不主要取决于某地在创新成果与人力资源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而是取决于城市之间的税收、土地等方面政策的相对优惠程度。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极大地影响了创新型企业家这种社会中最为宝贵的人才的脱颖而出。

            二、Navigation―引导

    创新型人才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任由其自由成长。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于他们的适度引导。而引导的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来引导目标。要让这些人才的心中始终装着全局,积极投身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大业;要让这些人才的心中始终有前沿意识,决不满足于一时一地的相对先进水平。二是以国内外资源的整合来引导路径。国际经济文化领域出现的融合与一体化趋势,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全过程之中,都应该渗透国际化意识,让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可以更好地融入世界趋势。三是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引导方法。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一整套科学的研究与思考方法;与此同时,他们还必须拥有面向中国实际、包括面向自己所身处的中国某一特定地区实际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我们一方面看似强调社会主流意识对创新型人才的影响,强调培养属于社会主义未来的坚定队伍;但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人才成长过程对于他们的引导十分缺乏。有些正面工作方法由于缺乏人性化特点、缺乏对于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Network―网络

    构建全社会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网络,而不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人才孤岛。一体化的价值评价体系有助于人才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有序流动,从而保障人尽其才,促进知识的传播。一体化的学习实践体系有助于人才的不断提高,从而保障社会资源在更大程度上的共享。我们邀请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担任研究生导师团队中的副导师,发挥其社会经验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中的作用,实现导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我们组建有政府部门、企业、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知识经济共同体”,及时获取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准备过程的和谐衔接。当然,这些尝试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上的现实问题。更加重要的选择,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努力营造创新氛围。要形成覆盖从孩子出生、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创新教育大系统。

            四、Obligation―责任

   让创新型人才真正实现其价值,就必须让他们真正融入到社会大潮之中,而不是置身其外、孤芳自赏。在社会人力资源总体分配不均衡的前提下,对应着更多的资源占有,创新型人才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们认为,人的创造力可以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实现自身对于所从属的集体以及周围人的价值,会坚定人的创新信念,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创新素养,投身于更加有价值的一轮创造性活动中去。这就是我们所设计的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加强正反馈过程”。从这一层面来看,我们的研究生“三助”制度的意义,并不仅仅限制于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而是通过为研究生创造在校期间承担部分超越其学生角色的工作责任的机会,来强化对于其创造能力的培养过程。

            五、Vacancy―空闲

    创造性的人才需要一定的思维发散空间。各种框框限制之下,人是不可能拥有创造力的。我们的教育恰恰忽略了在年轻人的思想中适度“留白”。不要用书本把人的大脑填满。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合理存在结构远比其储存的绝对数量更加重要。如果简单地强调人在年轻的时候更多地学习书本知识,那么学习过程的艰苦就会在人的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抑制其创造力的发挥。相反,快乐的学习记忆则能够激发人的创造热情。不要用工作把人的时间填满。对于人的岗位职责的规定以及相应的定量评价标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会产生负面作用。这些规定和标准只能让潜在的人才以牺牲创造力为代价,去达到别人为自己设定的评价标准。相反,适度的身心调整则能够唤起人的内心的创造欲望要创新型人才,我们就应该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预留一些空间。它们可以换回的社会价值是巨大的。

            六、Ability―能力

   出色的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特征。经过长期研究,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创造性需要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支撑:心理调节能力。人对于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以及对于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定位,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当然也就应该成为人的创造力的最为重要的能力支撑。环境在不断改变,创新型人才必须首先适应环境,进而才能积极地投入到改善环境的进程之中。逻辑分析能力。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逻辑分析能力作为起点。这是由逻辑分析能力在人的能力结构中的基础地位所决定的,应该体现在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之中。比较联想能力。没有比较就没有借鉴,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这两个命题是为社会实践所反复检验过的。我们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开拓他们的视野是非常重要的。沟通协作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多的创造行为不是个体性的,而是群体性的、团队式的。这就需要我们所培养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与团队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理念、共同的发展环境、共同的社会资源。

            七、Tolerance―宽容

   “当我们处于少数人群的时候,接受考验的是勇气;但我们处于多数人群的时候,接受考验的是宽容。(The test of courage comes when we are in the minority. The test of 
tolerance comes when we are in the majority.)” 这是美国宗教领袖 Ralph W. Sockman的名言。我们这个社会最为缺乏的是对于人与人之间差异性的认同、对于少数人思想与行为的宽容。这种缺憾应该是属于文化层面的,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背景,正在影响着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事业。更加可怕的是,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不是在弱化、而是在强化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状。各种各样的评估、检查的存在就是具体的体现,从而导致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至今难以得到保障。要改变从小就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为孩子的个性发展乃至张扬留下空间。要在学校教育中更加充分地体现对于学生人格的尊敬,体现对于学生权利的保护。要在社会环境中彰显大众对于个体、多数对于少数的尊重,而不是过多地强调个体为群体所做出的毫无保留的牺牲。整个民族宽容精神的培育应该以家庭为起点。只有家长可以宽容孩子与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不同,只有家庭中自然流露着对于其他家庭不同于自己的特征的理解与欣赏,宽容才能真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品质内核,并最终进入中国人的社会属性之中。

            八、Insurance―保障

    创新型人才的工作与生活空间里,存在着超过一般社会成员的风险。正如急速行驶的车辆一旦遇上颠簸,更容易失去平衡一样。因此,整个社会应该提供一种保障―保障他们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不会成为其勇敢地创新与创造的代价。风险投资机制只能算做社会对于创业者的一种激励机制,而非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制只能算做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一般性保障措施,而体现不出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可能遇到的更复杂风险的补偿。我们需要设计出面向足以反应创新型人才在创造过程中所可能付出代价的制度模型,并在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之。

            九、Open-minded―开明

    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发挥,取决于他们的自我认识与定位,也取决于他们的大脑对新生事物的开放程度和他们的心胸对于他人的开阔程度。只有大脑保持对于新近产生的知识与方法的始终开放状态,我们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才能及时得到优化;只有心胸保持对于他人永远的开阔状态,我们的创造才能方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开明品质,有赖于三个重要的环节:接触高人。惟有真切感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们才可能平心静气地敞开自己的思想空间,接受更多有价值的人与事。反省差距。为人才提供定期自我反省的机会,是真正对他们负责任行为方式。规划人生。要让创新型人才真正学会面向自己的整个人生,而不是某一阶段去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

            十、Naivety―天真

   真正的创新型人才,其个性中的与众不同从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天真。比如,马克·吐温式的幽默会让你似乎在面对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爱因斯坦的成就里充满着天真烂漫的色彩。要保持成年人心态中的适度的孩子气,其实并不容易。相反,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就连我们的孩子们要保持他们的本真都会遇到一定程度的困难。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我们的社会文化。培育一种包容天真的成年人、充满稚气的创新型人才的社会文化,对于今天的中国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

    可能大家已经感觉到了我们的良苦用心。的确,我们所谈到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十个要素,它们在英语中对应的十个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组合正是“Innovation”一词。我们这种发散式的关于创新型人才的思考或许不会给您一张逻辑性很强的图表,但至少会强化您对于那个永远有魅力的单词的记忆―Innovation。它就是创新。  

posted on 2006-07-22 18:46 无为斋 阅读(519)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 博客园   IT新闻   BlogJava   知识库   博问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