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我记得有位计算机科学家说过类似的话:“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把问题分解为多个层解决。”   

    受此句话洗脑的影响,自己看事物自然而然习惯用分层思想(有时候捏造出来的目的能够让行为更加坚定)。

 (文章挺长,如果希望边听音乐边阅读,请进:http://user.qzone.qq.com/739227481/blog/1302809336

   要给人洗脑,大抵离不开改变人最基本的3个层:认知层、行为层、习惯层。

    (按自己的定义:认知层是个体的事实依据,行为层是刻意的,习惯层是无意的)

    下面我介绍下三位方法论的专家级人物。

     第一位是我09年知道的,他喜欢只改变人的行为层,通过行为层让人主动认为应该改变自身某些认知层,从而产生对行为习惯的永久性改变(好比你是因为手上划过一道口子,才比没被划过的人更在意是否受到被利刃所伤的威胁;再好比你偶然用某种方法高效的解决了某问题,于是产生对这种方法的某些认识,进而产生持续的行为,最终变成思维习惯)。->行为层->认知层->持久的行为

    第二位是我从2010年知道的,他偏向于改变人的认知层,再通过认知层引导人按他约定的方法改变行为层(好比你是因为从小被灌输守礼仪和法律规范意识,才不去做出违背某些道德的行为)。->认知层->行为层->持久的行为

    第三位是我从07年就知道,但是09年才开始进一步知道的,这位则习惯只改变人的认知层,通常不给出改变行为层的具体操作方法。->认知层

    

    第一位叫管卫东,第二位叫李笑来,第三位叫刘未鹏。

    先说管卫东这位大牛,曾在短短本科4年同时修完英语、物理、计算机、数学、化学等超过6门不同领域的专业(注意,是专业不是课程),并且是较早期通过SA(资料匮乏)的为数不多的那帮人。也是新东方的元老之一,后来自立门户。

    管卫东给人洗脑的方式和大多数人有所不同,如果接触过他的演讲或者教学,应该知道,他是先给你一套原则性方法,直接让你在短短几小时内在某些行为上得到极大的优化。

    因为老管的思维体系是树状,根部是逻辑,且很纯粹,几乎不融入任何主观因素,所以要给感性的人类脑,他必须先从行为上让人获益,再反过来改变人的看法。

   (这是一位能够瞬间让我生平有机会学会如何在NMT测试卷中的英语阅读理解轻松稳定在满分阶段徘徊的大牛)

   

    第二位叫李笑来,原新东方教师之一,现某教育咨询公司合伙人,擅长一步步让人改变认知并以“养成型”的方式改变人的认知与行为。

    (让我对时间管理学与很多因果观和行为有所改变的大牛)

 

     第三位叫刘未鹏,据了解现在微软,擅长海量旁征博总结引并提供一种“阅读管道”,让读者能仅仅通过读他的BLOG便获取诸多经典书籍的重要本质化理解,同时也是方法论、技术和心理学理论的高手。

     (让我对方法论、心理学、因果观和诸多抽象知识的再抽象有了全新的理解的大牛)

 

     不得不说的是,我认为前一二位都对读者有一定的不信任,因为他们都手把手的把读者的大脑从认知层、行为层、习惯层来回洗了一遍,似乎怕读者的逻辑和客观性不够强,会从正确的认知层走向错误的行为层。

     第三位则似乎只洗认知层,几乎不洗其它层,给读者较大的自我调整空间,另一方面,第三位和第二位和第一位仍有不同的是,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做了一个非常强的“阅读管道”,让人能通过这些管道极大的促进自身对抽象知识的再理解。

     那我先从第三头牛刘未鹏说起了:

 

    几年前,偶然的机会进了刘未鹏的“C++的罗浮宫”个人博客,里面有刘各种见解非常独到而又非常务实、本质化的观点,记得当时从深夜读到天亮,感觉思维一片清晰完全没有睡意,似乎能够把自己以往的经历和困惑、潜移默化的认知进一步显式的提炼并融合。

     尽管我坚信,只要你随意看刘的任意一篇文章,都立马会被其文章所表现出来高效的思维方式和独到观点所吸引,但是这里仍然想回忆并略微总结一小部分自己读了刘这么多年的博客,所捞到的不菲收获,当然,刘未鹏的经典之作太多,我只能涉及到其中一小部分(作为长期关注如此给力的系列博文的读者之一,我应有个中途小总结了):

    几年前我对快排的本质还并不十分透彻,只是知道它是诸多排序算法中较快的,也知道是因为二元论的缘故,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同类”对比,自己对这方面的掌握并不满意。

     那时正是刘未鹏的一篇文章让自己在此方面的思维彻底发散:

    《数学之美番外篇:快排为什么那样快》,整个不仅引申磅礴,还作了极其详尽而又幽默的解释,真可谓是技术与思想、教学完美结合的超级好文。

  

    读完《我不想与我不能》,自己惊讶的发现自己在用自身都没察觉到的潜意识并部分出于本能的逻辑影响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专业方向和人生道路,而这一切,本应由自己去控制,而非被现状影响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路遥的确知马力,冰冻三尺的确非一日之寒,但是对人脑神经网络的锻造过程,并非一定需要经过愚公移山般漫长等待。如果在这方面有足够的期待和准备,你完全能够把你自己可能认为辛辛苦苦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做完的事情和形成的能力,用几个月的时间通过某些高效合理的方法去完成。

    在多次尝试计划后发现计划似乎总是没用的?《斯托克代尔悖论与底线思考法》对此有很独到的引述和分析。

    当你不能十分明确学什么,以及学与用的关系,可以欣赏下《锤子和钉子》《鱼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他的文章深刻而又富有诙谐感,这一点让我赞叹不已,和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从许久以前就开始有一种奇怪的想法,认为学习的目的很大程度不是为了掌握知识。

      那些所谓的知识虽然能够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而更加快速并且似乎带有技巧性的获取,但是那不是我的目的,宁愿在起初独立地用更慢得多的速度去掌握知识,也不愿意让人直接把现成的知识放到我的面前,当时自己认为:前面的慢速是后面持续高速的前奏曲。

   每个人的认知一定会影响到人们自身的行为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某些集合以内的反应,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使其自身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调整到接近适应客观需求的置信结构,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说的是,刘绝大部分文章都是认真而又持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去完成,他要表达和解释的对象可能是有的人一生都仍然困惑的问题以及行为策略的分析,同样重要的是,刘经常从涉猎的大量经典以及自身对事物的理解中提炼出有力的解决方案,既有天马行空的回忆,又如同庖丁解牛般一针见血的抽离事物表象而把相关的不同切面展现出来。

     说到天马行空,刘未鹏的《数学之美番外篇:进化论中的概率论》把我引入达尔文世界和数学有趣的分析想象当中,真的非常恶搞又收获颇丰。

     国内计算机教学及教材方面有一个极大的缺憾,很少涉及到一些比较追本朔源和较为重要但被忽视的东西,而《康托尔、哥德尔、图灵——永恒的金色对角线》会向你展现一下什么叫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真实的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人不可能总是持有或者天生持有黄金般乐观和各种非常有用的心态,不同的环境难以避免甚至可以说必定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各种认知和观念以及行为准则,然而当你读了《负面环境》,那么这一切看似都尽可能在自己的计算之内。

     在这里我想引述刘很多文章都涉及到的一种思维引向,同时也被李笑来明确道出的一句话,那句话我记得是:你可以用你的大脑去分析你的大脑目前在想什么,你居然能用你的大脑知道你的大脑正在思考以及如何思考,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那在我看来刘在多篇文章都有所涉及的这种思维引向,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它是自省、自控、独立的源泉。

     刘也有很多文章是关于精彩的技术分析和观点,以及辩证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效方法,每一篇都值得读者认真地阅读,因为几乎每次读完他的文章都让我有满载而归的感觉。

     还有,《逃出你的肖申克:为什么一定要亲身经历了之后才能明白?的四篇文章以及《暗时间》,更是刘未鹏最近最为给力的连载文章之几,如果之前的文章是刘给出的种种数学与计算机方面、方法论和心理学上的论述,那么这几篇应该是比较悉心的部分总结性质的博文。以我的拙见,最强的方法论,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或从不变中根据环境衍生出多种适应行为,并不断归约新的环境来用最少的变化适应新的变化,而这似乎也是刘未鹏要告诉读者的其中一个道理。

   最后,要说的是,几乎每一位向我表现出略微困惑或者我觉得他们对刘未鹏文章会感兴趣的人,我都把刘的博客介绍给他们,但是正是因为之前所说,刘未鹏主要注重读者认知层的改变,而有些对洗脑不敏感或者某些后天基础欠缺的人来说,无法完成从认知层到行为层的合理强化,这的确有点悲哀。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第一位和第二位洗脑专家都对读者的这两层之间的映射能力不放心的缘故吧。


(只是杂思,有想BS的各位尽情BS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