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0  评论-0  文章-40  trackbacks-0

自己的话:

作为一个常年潜水的铁路车迷,在7.23之后一直很关注中国高铁的走向,今天在sina财经看到这么一篇名为《铁自主知识产权全面还原:奇迹诞生与终止真相》, 随后在铁路在线论坛看到了对应的反驳帖,反驳贴中提到的说法本人赞同,因此转帖在这里,欢迎不同意见各种理性讨论。

在此回帖即代表同意以下协议,辱骂,诋毁,威胁等即表示同意我以相同的句子回敬。 如不同意,请勿回帖。

<---------正文开始:

原文恕不贴出,想看的请点链接: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10814/224910313552.shtml)

下面是对不符合事实的论述做逐条解读和反驳。

“这曾是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技术奇迹——日本人花了30年才将列车时速从210公里提升至300公里.
——解读:
这没有什么奇迹。
1、日本人这30年间未必一直在干提速这件事情,所以不能说从210提速到300一定需要30年。
2、落后者有后发优势,即通过学习前人的经验,绕过前人走过的弯路,迅速追平。就好比牛顿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用了很长时间,我们学习他只需要一堂课。



“但这个技术奇迹被京沪高铁随后发生的一系列设备故障打破了——京沪高铁6月底开通后,五天内发生了四次供电设备故障。”
——解读:
再先进的系统也会出故障,反之,越先进意味着越不成熟,意味着越容易出故障。最先进的与最成熟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极端,实际运用中只能在先进度与成熟度之间进行适度折衷。



今年6月底,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周翊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国内从日本、德国引进的动车组,外方明确要求运行速度不能超过300公里/小时,铁道部把从国外引进的动车组冲刺300公里以上的时速,实际上“是吃掉了安全冗余”。
——解读:
1、CRH3C的原型VelaroCN是基于VelaroE设计的,VelaroE的设计速度就是350。之所以外方要求不能超过300,是因为合同签订的速度是300。之所以合同签订的是300而非350,是跨越高明的地方——为了省钱。因为如果招标要求350,那么日本就不能参与进来,只有西门子独家竞标,必然价格昂贵,谈判困难。所以跨越选择了招标300,且我方要求西门子的VelaroCN基于VelaroE进行设计,那么实际上安全方面实际上就是满足350条件的,同时也节省了经费。
2、CRH2C的原型E2-1000的设计速度是315,同理,合同签订的是300,日方没必要也不可能为了合同,将原设计满足315安全运行的方案更改为只能满足300安全运行而不能满足315安全运行的方案——实际上当时并没有研究降低安全标准的方案,因为那样会花费额外的重新设计的成本——显然这是不必要花费的。实际上,由于环境的不同,在日本的烂路上满足315的标准,在中国的好路上跑到350是没有安全问题的。
3、所以从原型车来看,VelaroE和E2-1000放在我国的高标准轨道上都满足350的安全要求,没有吃掉安全冗余。当然,合同是另一回事情,你花了300的钱,外方当然不希望你跑350。



高铁运营中的一个关键就是防止机械疲劳造成的安全事故,“在这方面德国已敲过警钟”。
——解读:
1、机械疲劳是长期受力造成的,受力程度不但与列车速度有关,也与轨道平顺度有关。很自然的道理,我们骑自行车,在坑坑洼洼的烂石子路上骑15km/h,感觉颠簸程度都远超平坦的柏油路上骑30km/h。由于我国线路标准远超日本,也比欧洲高,所以同样的机械抗疲劳性能,在我国就允许更高的运行速度。



“高铁速度从300公里提升到350公里的过程中,我们是做了一些自主改进的工作,把引进电机的设计余量利用起来,增大了牵引电机的功率,自然就能把车速提上来。这个比较容易,但一下子把设计余量全部用掉,没有实践检验,会不会出问题没有人知道。
——解读:
1、过大的设计余量本身就是浪费,按我国的标准,E2-1000的电机功率余量确实过大,适当使用是可行的。
2、没有实践检验那是瞎扯,根据日常使用环境及,南车对电机进行了大量超功率试验以及耐久性试验,结果表明从300kW提升到不超过341kW,是能够满足安全余量要求的。



铁道部一直在说高铁安全没有问题,外界则在质疑它有问题,以科学的态度讲,应该说我们不能证明它有问题,也不能证明它没有问题。因为我们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成熟车型,时速最高就是300公里。
——解读:
1、我们当然依据我们的理论计算和实际试验,证明了它能够满足计算结果和试验要求。但是,理论和实验本身的正确与否,靠什么来验证?只能靠大规模实践来验证,国外也是这么做的。西门子设计第一款速度目标值为350km/h的列车——VelaroE时,他靠什么来证明VelaroE跑350一定是没问题的?他也是靠他的既有的理论和试验,但在VelaroE批量投产以前,他的理论和试验也没有经过大规模实践的验证——因为没有车大规模跑到过350。
2、既然关系安全,为什么不空车跑个20年,证明确实安全了,再投入商业使用?为什么短短试验几个月一两年就投入使用了?因为成本。空车跑10年甚至20年,这看起来很美好,但成本过于高昂,人民接受不了。你会说,生命无价。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理想。生命存活这个世界上,就要时刻平衡成本与所冒的风险,这也是保险业存在的理由。所以,新车要做试验评估安全性,但也也要考虑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以目前的试验力度来看,几个月到一两年的试验周期内没问题就可以了。



他举例说,列车时速达到300公里以后,理论上讲,速度越高,测算出的脱轨系数应该越大,才符合常识,“但我们实际测量时发现,时速在350公里再往上,测算出来的结果却是速度越高脱轨系数越小,CRH380A的脱轨系数由0.7多降到0.1了。这并不说明高速安全,只能说明我们原来用的数学模型在这么高的速度下不符合实际”。
——解读:
1、“速度越高,脱轨系数越大”的说法符合常识,但不符合科学。常识的东西未必是科学的东西,很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2、某些时候速度越高、脱轨系数越小的原因经研究也得到了合理解释。解释结果再次表明脱轨系数、轮轨横向作用力、车轮减载率这三个指标是能够反映轮轨耦合的稳定性(安全性)的。



“在没有弄明白这个数学模型问题之前,不能冒险,不能拿人的生命冒险,这个原因或结果盛部长是知道的。”
——解释:
他已经退休了很多年,他没弄明白,不等于一线科研人员没弄明白。


而2006年的第三次招标,针对的是一条高铁专线,竞标企业要负责包括线路建设和动车在内的整个工程,是一个总承包方。
——解释:
说法错误,所谓的第三次招标,估计指的是京津城际的四电系统的招标,包括通信、信号、牵引供电、接触网四个专业,不包括动车。这次是西门子中标。



但一些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设计原理和思路,就不在技术转让的范围了。
——解释:
具张曙光《超大型工程系统集成理论与实践》一书介绍,在04年和05年的动车组招标中,四方接受转让的内容包括“与E2-1000动车组相关的企业标准、整车和各关键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专有设计计算分析软件,动车组的设计原理、系统集成和系统参数选择与原则,设计控制程序及方法,E2-1000产品图纸及技术条件等”,通过转让方向受让方系统地提供设计方法、产品图纸、技术资料和技术培训,以及双方联合设计,重点引进动车组总成及各个关键系统的设计技术。在完成设计技术的全面转让后,达到让受让方了解设计标准、明白设计原理、知道参数选择原则、掌握设计控制程序及方法的目标——见原书p340。其它动车组设计技术转让也有相关描述,恕不在此一一列出。



“但我们原来引进的是时速300公里的动车系统,以后你要冲刺350公里,就要调整系统和部件,局部调整后,整个系统的相互配合会不会有问题你不知道。”他说,“你必须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不吃透它的设计原理,就没办法从总体角度来把握怎么做配套设计、怎么进行系统优化,出了什么事你还得去找外国人。”
——解释:
通过以上解释,我们可以知道这段话中的几个错误:
1、原型车具备350安全性。
2、至少就CRH2来说,经过设计技术的转让,我们知道动车组的设计原理,能够调整参数并评估结果,能够掌握设计控制程序的方法。当然,是否要找外国人(即老师),还要看技术转让的合同细节。如果老师教的有错误,或不满足技术转让合同约定的深度要求,再回头去找老师也是完全正常、合理、应该且必要的。
posted on 2011-08-16 12:09 无毁湖光 阅读(64)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