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话:
作为一个常年潜水的铁路车迷,在7.23之后一直很关注中国高铁的走向,今天在sina财经看到这么一篇名为《铁自主知识产权全面还原:奇迹诞生与终止真相》, 随后在铁路在线论坛看到了对应的反驳帖,反驳贴中提到的说法本人赞同,因此转帖在这里,欢迎不同意见各种理性讨论。
在此回帖即代表同意以下协议,辱骂,诋毁,威胁等即表示同意我以相同的句子回敬。 如不同意,请勿回帖。
<---------正文开始:
(接上)
最终,西门子牵头的德国企业联合体以120亿人民币的价格中标京津高铁。之后,日本人拿到了武广高铁的合同。
——解释:
武广客专四电集成外方中标公司是庞巴迪,不是日本公司。这次的技术转让深度也远高于西门子中标京津那次。
“国产化”是上世纪90年代曾统治整个中国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即在引进国外产品设计和生产线的前提下,由中国企业按照国外的产品设计图纸和规范制造出产品,但因为只着眼于有形产品的生产,并不重视关键技术能力的获得,在中国汽车产业已被认为失败。
——解释:
至少从汽车引进技术的模式来看(引进到中外合资且中方不绝对控股的公司)就能知道,不是中方不重视技术能力的获得,而是根本就无法去重视。因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外合资企业——由于股份比例和合同安排的原因,实际上完全被外方人员操纵,中方人员没有控制权。显然外方人员不会在合资公司里搞深度技术研发,他们只将其当作一个廉价生产线。所以铁路引进技术,主体是中方控股甚至独占全部股份的企业,模式与当年汽车引进技术完全不同。这个明显的区别,忽视这个区别就是有意混淆两者的不同。
“就好像人家卖彩电给你,给了你一本有电路图和各部件尺寸的说明书,你都可以照猫画虎做出来,但他们不可能提及设计思路。实际上你并没有真正学会,一旦环境有所变化,该怎么修改,为什么要这样改,哪些东西必须要改,哪些可以不改,如果不搞清楚的话,你还是不能说你完全掌握了这项技术。”副总工表示。
——解释:
学习这事儿大家都明白,老师给你讲了,就算他讲的很彻底,很明白,很充分,毫无保留,也并不代表你真正学会了。必须靠自己练,比如做题,多做、多思考,才能深入领会技巧,真正掌握方法。所以说引进技术就像找个老师,不找老师的话自学慢,找了老师也不能强求只听讲不习题也能立马掌握技巧方法。研制、试验2B、2E、2C二阶段、380A等一系列车型就是“南车的习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显然南车学到了很多。
“自主创新,关键在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缄默知识的积累和获得。”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路风教授说。一位参与了动车引进工作的技术工程师对此深有体会:“以转向架技术为例,比如参数和性能设计方法,参数灵敏度分析和性能的稳定性分析等,结构可靠性的设计方法、检验标准和相关材料疲劳特性数据库等等,这些看似最基础的东西,但却是最关键的,我们都没有通过引进获得。
——解释:
所谓的“缄默知识”,说白了就是固化于你脑子的“解题技巧”,这只能靠不断的自己“习题”来完成,即技术引进之后的消化吸收过程,指望初次引进过程就自动获得技术能力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而下面那段话(这里假设他说的是北车的某型号转向架的话)却说“我们都没有通过引进获得”,言下之意就是“老师没教的你一定是不懂的,自学能力你是没有的”。显然没有这个道理。
结果是,中国经过几年的消化,可以按照外方图纸生产转向架、电机、变压器,用外方的核心零部件组装变流器和自动控制系统,但却不知道头型的设计依据、原理,不知道加宽车体有没有风险,得不到车体的原始设计计算书,得不到转向架的关键参数和升级改进方法,也得不到电机和变压器的电磁场、热场、力场的计算机多维协同仿真技术。
——解释:
跟上段文字一样 ,意思是“老师没教的,你一定是不懂的,你没有一点基础,更没有自学能力”。显然,也没有道理。
根据前述副总工程师的说法,变流器和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的一些关键部件和软件仍然是原装进口,中方只能把模块买来由合资公司组装进去,调试都是外方来做。“后来通过谈判,调试工具给了我们,我们还可以改一些参数,但限制在很小范围内,出问题调整程序的话还是需要外方技术人员。”他举例说,2006年南车和西门子合作生产DJ4大功率电力机车时进行两节列车调试,一节列车会动,一节却动不了,中方搞不清楚问题,最后是德国技术人员对中方人员清场后进行检查,发现是软件初始参数设定有问题。“一周多后他们改完,我们再一头雾水地重新调试,嗯,两节车都能动了。”
——解释:
不可否认,早期技术转让深度较低,但后来就提高了,HXD1是较低,HXD1B就较高了,HXD1C就完全是以己为主了。举这个早期的例子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我们的老师害怕你知道。”上述副总工程师总结说,“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四步没有问题,但如果没有扎实的消化和吸收,你的再创新就是瞎子摸象。对于高速铁路这样一个复杂的高集成系统,这样关乎亿万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战略产业,瞎创新是很危险的。
——解释:
不懂CPU的具体实现细节,一样可以写出优秀的程序,什么叫模块化?什么叫封装?并非要搞懂所有相关的东西才能创新?(事实上也没人能搞懂所有相关的东西)。科学上没有“瞎创新”和“不瞎创新”之区分,只有“真创新”和“伪创新”之区分。所谓的“瞎创新”的提法,无非是想怀疑创新成果的安全性问题。本质上还是回到了一楼第六段的问题上,创新的成果安不安全,如何检验,是不是国外的月亮比我们圆?国外公司不用怎么检验就是安全的,国内公司检验个几个月甚至一两年都还嫌不安全。是不是有这种双重标准的态度问题?
铁道部不会不明白其中利害,但对创造一个又一个速度奇迹的追求已经越来越无法遏制。2008年2月26日,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很多业内人士批评为“一份完全违反科研规律的行动计划”,按照多位业内专家的说法,这份计划不是沉下心来补课,将从外国师傅哪里囫囵吞枣拿来的技术消化吸收,弄懂那些缄默知识,并加紧对外方没有转让但对于再创新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攻关,反而制订了更“令人振奋”的跨越新目标: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最高运营速度将比德国、法国的高速列车快60公里,比日本新干线快80公里。
——解释:
上面说了,弄懂缄默知识只有一条路——习题,380就是题目,解题的过程就是弄懂的过程。制定这个有一定难度、但难度又不是特别大的题目,对于自己当时的水平来说是合适的,解出题目也是令人兴奋的,对速度的追求与对缄默知识的掌握一点都不矛盾。试图将两者对立,不得不怀疑是别有用心。
在新华社长篇通讯的开篇,写下了这样的“等式”:“5年=40年;3小时=11小时;1种=4种”,即5年走完国际上40年高速铁路发展历程;3小时跑完武广间曾需要11个小时的路途;集世界最先进的4种技术,中国人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中国高铁品牌。
2009年9月8日,张曙光宣布这个奇迹已经诞生:
7月23日那个雨夜发生的惨剧,已经杀死了奇迹。
——解释:
前面已经说了落后者的后发优势。非说是奇迹,就是扯淡。非说杀死奇迹,自然更是扯淡了。这就是所谓的“捧杀”?
posted on 2011-08-16 12:14
无毁湖光 阅读(70)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