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链接:http://v.163.com/special/justice/
授课教授介绍:
Michael J. Sandel (迈克尔桑德尔) || 职称: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 || 学位:英国牛津大学政治哲学博士
美国哲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美国人文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共同体主义)最著名的理论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讲席教授”之一。
<----------------------------------------------------------------------------------------------------------------------------------------------------------------------->
本着探究什么是公正以及如何达到它、填补自己价值观和世界观上的空洞、多给自己一些人文关怀的想法,订了每周一看至少一集的计划,从5月底开始,到现在终于"毕业"。:-)
我本人并不是哲学专业出身,只是对这方面有一定兴趣,想通过观看这门课程,引导面对现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和迷茫未来的自己多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无谓的漫骂和牢骚。截止今天这个时间点,我非常高兴这个目的顺利达成。在整个观看学习过程中,既有迷惑不解的时候,也有豁然开朗的瞬间。在第12集的最后,教授为课程的结束做了一段大概15分钟的总结,堪称整个课程的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我也和学生们一起鼓掌,由衷表达对教授的敬意。本打算将这15分钟的内容打在这里,结果刚才一边看字幕一边抄就花了快3个小时,抄了差不多5页A4纸,这个坑我先挖这,明天回来补齐。 :-)
今天回家晚了一些,刚才又在研究高数上的一些东西,时间比较晚了,不过还是决定了填完这个昨天说好的坑,因为这该是在理性树荫下道德的一部分。
<--------开始>
(前面是在和学生们一起,论述有关国家应该对同性恋婚姻持有什么态度的问题)
至少,在一些十分激烈的争论中,在争论着我们社会中的争议或者权利问题的时候,想要保持中立,想要说:“这只是一个个人同意,自愿选择和自主的问题,我们不持任何立场”这种想法是行不通的,即使法院想要在道德和宗教的争论中保持中立,也会发现自己做不到这点。
如果当我们讨论,什么是正义和权利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要讨论善,那么,我们是否有可能,如果讨论“善”意味着你在评价什么是善的时候,是不是只能有一条原则,规则,规格或者标准,每次你碰到道德难题,你就可以简单的加以运用,那么答案是:不。只有一条原则,并不是唯一的办法,也不是最好的办法来思考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请回想一下,我们一直以来的讨论,关于正义,关于权利,有的时候还讨论到"善"的生活(自己: 是指代美好的生活?),这些论点是怎么展开的?他们进行的方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在我们对特定事件故事和问题的看法中前后比较,在我们对特定事件的判断以及我们在特定事件中所持的立场其背后的哪些一般原则,这种道德推理的辩证方式,可以追溯到古人,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辩证思想方式,并没有停滞在那个时代,因为,当John Rawls (约翰 罗尔斯)在论证他的一套正义理论的时候,他有力和清晰的进行了阐述,用的就是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推理方式,你们还记得,Rawls(罗尔斯)所提出的并不仅仅只是" 无知的面纱"和其他的原则,Rawls(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也是一种道德推理的方式,他称为"反思的平衡"。
"反思的平衡"是一种怎么样的推理方式?它是指,在我们对特定事件的评价,和我们对这一判断背后的一般原则之间的来回对比的过程,我们并没有停在那里,因为我们的最开始的直觉判断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并没有停在那里,而是在某些时候根据我们得出的这些原则来修正最初的判断。有的时候我们修正原则,有的时候我们修正我们对这些案例中的判断和直觉思维。用Rawls(罗尔斯)的话来说,这么做的意义在于,"正义并不能从不证自明的前提中推导出来。要证明它,需要多种因素的相互支持,将所有的考虑因素,都调配成一个连贯的观点。"。之后,在《正义论》中,他写道:道德哲学是苏格拉底式的,一旦我们发现了它对应的原则,我们可能需要改变我们现有的判断。如果Rawls(罗尔斯)采纳了这种想法,提出了“反思的平衡”这个想法,那么,我们剩下的问题问题就是他应用这种方式来思考正义问题,而不是道德或者"善"的生活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他仍然认为正义高于“善”的原因,他认为“反思的平衡”这种方法,能够产生对正义的共识,但是他不认为,这种思考方式会产生对“善”的生活的共识,他称之为"复杂的道德和宗教问题"(自己: 个人理解为是他对"善"的生活的理解)。他这么想的理由是,他认为在现代的社会中,对什么是“善”有着多种理解,即使是那些有道德感的人,经过相当严密的推理,也会发现他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比如说,对"善"的生活,道德和宗教问题的看法等。Rawls(罗尔斯)可能是对的,他不只是在说,在多元社会里,人们的想法会存在分歧这一事实,他还认为,在看待什么是“善”的时候,以及在道德和宗教问题上,这些分歧会持续下去,但是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那么据此,他是不是就可以证明人们对“正义”的看法上,就不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呢?
事实上,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我们不仅在对正义的理解上存在分歧,而在这些分歧中至少有一些是合理的,是不是真的如此呢?同理,有些人支持自由意志主义的正义理论,另外一些人支持平等主义的正义理论,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多元主张,有些人喜欢市场的自由放任主义,有些人喜欢自由意志主义,有些人喜欢平等主义,我们进行道德推理的方式,以及我们出现的分歧,在原则上有没有区别(当我们讨论正义讨论言论自由的意义,讨论宗教自由的本质等这些问题的时候出现的分歧)?看看刚才提交到最高法院的这些争议,人们在正义和权利问题上分歧重重,在正义和权利的问题上存在着的多元意见,与在道德和宗教问题上存在的多元意见,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么?原则上,我不认为他们之间会有什么不同。在这两种情况下,当我们不同意对方的意见时,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我们之间相互对话,我们整个学期也是这样做的,不同的案例引发了不同的意见,我们对之加以思考,我们试图找出让我们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其背后的理由。我们听取其他人的理由,有些时候,我们被别人说服,修改了我们的意见,有的时候我们与之争辩坚持和加强我们的原有观点。道德上的争论,也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讨论正义的问题,对我来说,跟讨论“善”的问题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还有一个担忧,这是一个自由主义的担忧,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在道德和宗教上的分歧,同我们在正义问题上的分歧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怎么样才能在一个社会中,对其他意见不一的公民给予尊重呢?我认为,这就要看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尊重。在自由主义者的立场,尊重其他公民的道德和宗教信仰,可以说就是装着没看见他们,为了政治上目的,我们这么做,这是为了把这些道德和宗教信念超越,抽象,为了政治上的目的,我们这么做,这是为了把这些道德和宗教信念超越、抽象、或者搁置一边,这是为了不去打搅他们,是为了不诉诸于这些道德和宗教信念,我们也能进行政治争论。但这不是唯一的方式,甚至不是最合理的方式来表达民主生活所依赖的那种相互尊重。要做到尊重其他公民的道德和宗教信仰,还有另外一种方法,不是漠视他们,而是与之交流,对他们予以关注。有的时候,还需要与之争论,有的时候,则需要聆听和学习。这么做,并不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道德上宗教上的相互接触,最后都会达成一致的看法。也不能保证这样做之后,我们最后都能欣赏其他人的道德或者宗教信仰。毕竟,总是有可能发生,对一种宗教和道德观点了解的越多,我们就越不喜欢它。但是(比起相互漠视来说),这种商议交流带来的尊重,在我看来,对一个多元化社会来说更为合适。我们在道德和宗教意见上发生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品质上存在着一些根本的多元差异。在我看来,道德上的相互交流,会让我们去欣赏不同人生所展现出来的不同品质。
<!-- 最精彩的一段开始了>
13个星期之前,当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谈到了学习政治哲学的快乐之处以及它的风险。我谈到,哲学是怎样的通过颠覆我们的即成观念,使得过去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我试着提醒你们,一旦熟悉的变得陌生,一旦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环境,世界将不再一样。我希望你们至少已经体会到了一点点的不安,这种不安,会促使我们的批判性思考,以及政治上的,乃至我们的道德生活的完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讨论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在另一个意义上说,它还会继续下去。在一开始,我们就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继续进行这些争论,即使它们引发的问题最终都不太可能得到解决?理由是,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即使有时候这些问题无法回答,但我们还是无法回避哲学。我们开始的时候,谈到了康德的一个观点,即“怀疑是人类理性的休憩之处,怀疑让理性能反省其教条式的漫游旅程,但怀疑并非是永久的安身之处,” 康德写到。"仅仅停留在怀疑或者自满,绝不足以克服理性之不安。"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你们永不停歇的理性思考,看看它将把你们带向何方。如果我们至少做到了这点,如果理性的不安继续在折磨你,现在或者将来,那么我们就不是一无所获的。
Thank You! (全体学生起立,持久掌声-----------)
<---全文完>
原文的坑填到这里,后面的都是自己的感想。有兴趣的请继续阅读,没有兴趣的请跳过。
<----个人感想开始>
我所感触最深,也是最受启发的部分,我都用颜色标了出来。橙色最重,深绿色次之(感谢某人提供配色建议),酸绿色再次之。
个人以为,怀疑是理性的休憩之处,能令理性自我反省。但是如果这怀疑本身偏离了理性,成为无端的猜测乃至臆想,建立在毫无事实根据毫无调查求证的空中楼阁之上,那无疑是对理性的绝对亵渎。但是面对这样的人我可以观察其言行,进而对人品质上存在着的一些根本的的多元差异进行欣赏,进行了解。这一点启发最为深刻,因为它给出了一个在面对这样的人和其言行时,自己心理所处状态的良好建议。否则很多时候面对这样的人和其言行,我个人甚至沉不住气,甚至恨不得上去和对方互殴,呵呵。
而面对和自己持有分歧意见的个体乃至群体,我应该怎么去做?是抱着不同意我的都是扯淡的我所不同意的也都是扯淡的非左即右理念,粗暴的令其闭嘴乃至从精神甚至肉体上消灭对方,还是关注对方与其交流了解对方的想法?无论对其想法多么的不为认同,他都有想和说的权利,作为听者,我有接受和不接受的选择,但是我绝对没有权力去践踏他想和说的权利。
面对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将来之路,我是不断的抱怨不断的咒骂不断的在无助中等死,还是努力抬起脚步迈出哪怕是试探性的一步?我是整天在门户网站上大骂政府,大骂共产党,大骂社会,大骂领导同事,大骂爹妈没给自己一个好出身,还是从自己做起脚踏实地的向前走去?我始终认为,每个人如果能切实的迈出哪怕一步,那么我们的民族都会有焕然一新的容貌,我们的文明也会再次焕发令世界瞩目的光彩!
当面对公众或者个体的道德缺失,我要怎么做?是追随理性遵守定言命令的道德规范,还是盲从于公众或者小范围内的个体行为缺失(红灯时大家都闯过去所以你也闯过去就叫盲从于,而认为红灯本身就不应该闯掉因为这就是一个公共道德约束则是遵从定言命令)?因为比我厉害比我强的人尚且只能如此,所以我也如此?那么我作为一个完备个体,或者说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只狗一只猫所不可或缺的理性也是建立在他人行为的标杆之上? 如果真是如此,那我要如何进步?推广到每一个个体,我们要如何追求更好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如何追求更高的民族素质? 在12集字幕的最后有一小段字幕译者附加的他自己的想法,其想法我很赞成,特别是其中一句: "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多数人做了一点点..."
12周以来自己的感想其实还有很多,但上面的这些是最主要,也是最和日常生活相关的。12周的观看学习,所得到的并不仅仅只是政治哲学上的各种人名,各种理论名词各种思想,更为重要的,就如果教授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于引发自己的理性思考,并将这种理性思考持久的进行下去,用理性思考去探寻正义和公正,去完善我们的社会、道德、生活、信仰。当我们习惯了周围弥漫异常时,周围就再无异常。当我们习惯了面对各种怪现象而熟视无睹,周围也就再无任何怪现象。当我们麻木不仁久以不用理性去思考时,理性便早已远走他乡。生活在这样一个正在逐步爬出波谷的时代,确实有很多心酸与无奈,有很多压力和压抑,有很多不得不面对的令人心痛的客观存在的信息和现实。但越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越要持有理性去思考,越要让理性思考成为指导自己行为的重要原则!否则除了迷失之外,我想怕是没有别样更佳的结局吧。
谢谢阅读本文。
最后,引用一下第12集字幕最后,一句已经很久没有想过没有说过只有四个汉字的红色小号字幕:祝福中国!
posted on 2011-08-30 00:58
无毁湖光 阅读(318)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